新闻资讯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许宪春:以量化指标监测中国平衡发展的进程
浏览: 发布时间:2019-05-15 [我要打印]

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背景下,构建平衡发展指数,从定量角度研究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助于为政策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本刊记者  魏枫凌/文

平衡发展指数.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对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与经济管理学院与社会科学学院4月26日联合发布了《清华大学中国平衡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下称“课题组”)组长许宪春教授指出,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背景下,构建平衡发展指数,从定量角度研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民生福祉,已经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

 

  据许宪春介绍,这一指数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程度进行评价,对平衡发展的进程进行监测,是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定量分析,反映了中国平衡发展成就,揭示了平衡发展中的不足,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出发编制指数

 

  随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逐渐多元化,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中国发展现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需要,已经逐渐扩展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文明、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形成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综合发展观。

 

  根据十九大报告,同时兼顾指数研究框架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总结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首先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为保障,最终落脚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逻辑结构,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和民生四个领域建立平衡发展指数的研究框架。

 

  根据十九大报告,课题组对发展不充分和发展不平衡的内涵进行解读,并确定了相应的测度方法。具体来说,发展不充分是指各领域当前发展水平,相对于较充分状态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发展不足,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衡量发展的不充分程度归根到底是衡量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领域发展的相对程度,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的方式来测度发展不充分。

 

  在课题组看来,发展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系统性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地区)和城乡发展水平高低不齐,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等、不均衡的现象。从地区与城乡两个角度对各个领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展开综合性测度是衡量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突破口。

 

  在衡量不平衡程度的方法上,课题组将地区不平衡与城乡不平衡分别基于中国的省际数据和城乡数据,采用基尼系数方法计算领域发展的地区、城乡不平衡程度,进而换算为地区、城乡平衡调整系数。

 

  “为了获得实践经验,课题组深入贵州、广东、上海、江苏、四川、陕西共六省市开展实地调研,举办了由各地发改委、财政厅、统计局、教育厅、政研室、人社厅、住建厅等近20个单位参加的指数座谈会。”许宪春介绍说,“随后,课题组先后组织召开了7次专家论证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累计超过90人次,其中既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两院院士、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学者,又有来自国家统计局等政府部门长期从事经济领域工作和专门从事指数编制的实务专家,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为指数的目标定位、编制思路、计算方法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具体地,平衡发展指数按以下步骤编制:首先,通过选取代表性指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其次,通过对选取指标的全国水平进行标准化,来考察各领域发展的充分性问题,即发展指数;然后,针对相应指标的地区和城乡水平,采用基尼系数的方法分别测度地区和城乡的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而构造不平衡调整系数折算各领域的发展指数,得到三级指标的平衡发展指数;最后,按简单算术平均方式逐级汇总,计算总指数。

 

  中国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略有改善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从2011-2017年,中国社会总体发展稳中向好,不平衡现象略有改善。

 

  《报告》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平衡发展指数稳步上升。2017年平衡发展指数为52.49,较2016年上升1.38,增长率为2.71%,较2011年上升10.32,增长率达24.48%,年均增长率为3.72%,提升幅度明显。分领域来看,经济、社会、生态和民生各领域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2017年,经济平衡发展指数由39.79上升至48.23,年均增长率达3.26%;社会平衡发展指数由43.66上升至54.62,年均增长率达3.81%;生态平衡发展指数由42.88上升至55.93,年均增长率达4.53%,增幅最大;民生平衡发展指数由42.34上升至51.18,年均增长率达3.21%。

 

  整体而言,2011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环境质量不断优化;民生福祉大幅改善,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2011-2017年,中国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发展损失依然处于较高的区间,年均发展损失维持在16%左右。这意味着,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显著影响了平衡发展指数水平。从变化趋势上看,发展损失从2011年的16.19%小幅下降到2017年的16.03%,期间略有回调,说明发展不平衡的总体程度略有改善,但各领域平衡发展的治理力度和发展成果有待进一步稳固。

 

  课题组表示,从指数测算结果上看,随着工作重心的不断调整,各领域平衡发展的势头均十分良好,但各自的提升幅度以及对平衡发展指数的贡献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从指数增长角度看,不同年度四个综合领域对平衡发展指数的贡献有所差别。2012年,平衡发展指数提高1.67,社会领域发展的贡献力度最大,贡献率为39.46%;2013年平衡发展指数提高2.01,民生和生态领域发展的贡献力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34.53%和32.96%;2014年平衡发展指数提高1.76,各领域发展的贡献力度相近,民生领域最高;2015年平衡发展指数提高2.15,生态领域发展的贡献力度最大,贡献率达47.87%;2016年和2017年平衡发展指数分别提高1.35和1.38,社会领域发展的贡献力度最大。

 

  分领域看平衡发展的趋势与特征,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平衡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39.79上升至2017年的48.23,年均增长率达3.26%。具体来看,2011-2017年,创新驱动和基础设施平衡发展指数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30%和6.61%;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平衡发展指数的增长势头也很明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0%和2.79%;人力资本平衡发展指数趋于缓和,从2011年的71.44略微下降到2017年的69.89。

 

  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平衡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43.66上升至2017年的54.62,年均增长率达3.81%。具体来看,2011-2017年,社会文明、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三个二级领域的平衡发展指数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5%、7.46%和7.41%;社会安全平衡发展指数的增长趋势相对缓和,年均增长率为1.39%;社会公平平衡发展指数基本保持平稳,年均增长率为0.36%。

 

  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平衡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42.88上升至2017年的55.93,年均增长率达4.53%。具体来看,2011-2017年,空气质量平衡发展指数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为12.80%;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水质量三个二级指标平衡发展指数的增长势头也很明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6%、4.42%和2.37%;土壤质量平衡发展指数基本平稳,年均增长率为0.20%。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平衡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42.34上升至2017年的51.18,年均增长率达3.21%。具体来看,2011-2017年,收入平衡发展指数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为12.80%;教育和医疗健康平衡发展指数的增长势头也很明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36%和4.06%;居住平衡发展指数略微上升,年均增长率为1.84%;就业平衡发展指数略有下降,2011-2012年下降了13.62%,2012-2014年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达8.59%,2015-2017年持续下降,年均下降率为4.15%。

 

  地区平衡程度低于城乡平衡

 

  《报告》显示,2011-2017年,中国地区平衡程度小幅上升,仍需警惕生态和经济领域的地区不平衡现象;城乡发展平衡程度显著改善,养老与收入的城乡差距仍然突出。

 

  具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平衡程度小幅上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17年地区不平衡程度为0.22,较2011年下降了0.02。国家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配套一系列区域政策,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得以缓解,区域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从四大领域来看,除社会领域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程度小幅上升外,其余各领域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领域的不平衡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从地区不平衡程度上看,2011-2017年,生态领域最高,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次之,民生领域最低,不平衡程度分别是0.30、0.24、0.21、0.12。课题组据此认为,未来还需要在各领域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尤其是生态领域和经济领域,落实相关改革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从地区不平衡程度的改善角度看,各领域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巨大差异。其中,经济领域的改善幅度多次居首,其整体不平衡改善速度最高,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民生领域不平衡程度改善居于次位,社会领域的地区不平衡自2014年开始持续扩大。生态领域的地区不平衡总体改善,个别年份有所波动。虽然生态领域整体建设成效显著,但区域差异成为平衡发展过程中不容小觑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坚持协调发展理念,针对城乡不平衡现象,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取得显著成绩。2011-2017年,中国城乡不平衡程度持续下降,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城乡不平衡程度为0.23,较上年下降0.01,2011-2017年,城乡不平衡程度下降近0.06。

 

  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城乡差异较明显的六个方面来看,其城乡差距整体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根据测算结果,2017年,养老金替代率城乡不平衡程度最高,为0.34;人均可支配收入次之,为0.21;互联网普及率最低,为0.15。从不平衡程度的发展趋势来看,六个指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不平衡改善速度来看,互联网普及率城乡不平衡下降速度最快,年均下降5.98%;人均居民消费支出次之,年均下降5.29%;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下降速度居于末位,年均下降1.37%。

 

  重点关注资本产出率下降与收入不公平

 

  通过对中国平衡发展指数各指标进行深入分析,课题组发现,中国平衡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促进中国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推进钢铁、煤炭行业市场化去产能,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能源产出率平衡发展指数为47.61,较2011年增长了31.02%,2011-2017年年均增长率为4.61%。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8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7%。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结构明显改善。

 

  2011-2017年,空气质量平衡发展指数从29.89上升到61.57,增长了105.97%,年均增长率高达12.80%,“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发展损失由2011年的23.75%呈波动式下降为2017年的20.44%,地区不平衡性明显减弱。AQI指数优良率明显增多,细颗粒物浓度(PM2.5)未达标率持续减小。

 

  环境治理平衡发展指数增长迅速,2017年为62.33,较2011年增加14.25,增长了29.63%。同时,地区间不平衡程度持续减弱,发展损失从2011年的11.90%下降到2017年的6.84%。2011-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79.70%上升到97.74%,全国城市日均污水处理能力增长了22.5%。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平衡发展程度稳步提高。一方面,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实现良好开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地区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2011-2017年间,农村累计减贫1.35亿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3.1%。另一方面,收入平衡发展指数持续提升,由2011年14.81上升至2017年的28.22,年均增长率为11.7%。与此同时,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平衡程度持续向好,发展损失从39%下降到33.5%。平衡程度持续向好。

 

  2011年以来,中国养老保险覆盖率和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逐年增加。2017年,养老保险覆盖率和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的平衡发展指数分别为78.07和77.30,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26%和9.05%,发展指数损失分别下降3.88%和6.79%。中国坚持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2017年覆盖率达82.61%;并出台政策扶持养老产业发展,老年群体的民生保障网更加密实,2017年全国每千老年人口床位数达30.92张。

 

  随着中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医疗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中国医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居民健康得到较好保障。2011年以来,中国医疗健康平衡发展指数持续稳步增长,从2011年的52.32增至2017年的66.43,年均增长率为4.06%,医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以来,中国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2017年降至8.0‰,出生时预期寿命逐年上升,2017年上升至76.252年,处于世界中上水平,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现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本产出率持续下降,投资效率地区差异显著;二是收入不公平现象依旧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突出。

 

  2011-2017年,资本产出率平衡发展指数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从2011年的36.93下降至2017年的29.78,年均下降3.52%;资本产出率持续下降,从0.44下滑至0.37。分地区看,资本产出率地区不平衡程度由2011年的0.15增至2017年的0.19,资本产出率最低的地区与最高的地区相比,相对差距由2011年的1:4上升到2017年的1:7,呈逐年递增趋势。资本产出率的持续下降、地区差异的逐年递增,将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推进。

 

  近年来,中国民生问题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显著提升,但居民收入差距依然突出,2017 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7,处警戒线之上,说明中国居民收入差异依然较大。从地区层面上看,2017年地区不平衡程度为0.16,处于中高度不平衡区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从城乡层面上看,2011-2017年城乡不平衡程度均处于0.2警戒线以上,2017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突出。

 

  课题组认为,为了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课题组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应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二是推动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三是促进医疗服务地区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医疗保障短板;四是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五是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养老平衡发展;六是防治土壤污染,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社会发展的平衡与绝对平均有别

 

  构建平衡发展指数和目前衡量发展最常使用的人均GDP指标是完全不同的量纲,有助于政策研究与制定者们将目光从国家总产出转向国民福祉与国家综合实力。谈到社会发展的平衡,学术界和政策制定部门应当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平衡的标准?平衡是否就意味着平均、平等?

 

  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当中,假如存在社会福利函数,个人财富的边际效应对社会福利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因此平均财富有利于改善社会总福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鞠建东指出,在现实中不存在绝对平均的分配办法,社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绝对平均并不是最合理的平衡标准。那么,多大程度上偏离标准构成损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沈艳表示,在平衡和平等的概念差异背后,需要关注现实问题,例如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地区实现了弯道超车的发展,对于落后经济体而言,如果这是一种值得鼓励和发展中的客观规律,那么就不一定要追求绝对的平等。沈艳同时指出,一些发展指标如互联网普及率是否会随着社会进步而在不远的未来超出目前所假设的最大值,值得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认为,在衡量社会发展平衡时,还需要将发展的充分和平衡的问题摆正,并更加强调不平衡产生的原因。“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考虑到高收入人群收入数据的样本偏差,可能差距还是在扩大,而且也只是城乡之间在缩小,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这些问题如何在指数当中体现出来值得进一步研究。”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晶进一步表示,要关注不平衡发展的来源,某些不平衡现象恰恰就是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的结果,例如南北发展的差异。张晓晶认为,中国的发展方式就是以局部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来执行的,例如区域振兴政策、重点产业政策等,集中资源必然存在厚此薄彼。“中国模式下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方式造成不平衡有一定的必然性,未来再用政府扭曲的方式来制造人为的平衡或许不可行,而应当是借用市场的方式来促进社会再平衡。”

原文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9-05-09/197133909.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24H咨询热线:

010-62394425

电话:010-62394425

邮箱:yx@vistar.c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一区方兴大厦710室

© 2016-2028北京煜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51163号-2技术支持:深度策划